售价20元成本不到3元?精酿啤酒这潭水到底有多深

来源:北京商报 发布:2021-07-29 10:51:37

7月28日,北京商报记者在某社交平台注意到一条热度很高的短视频,称精酿啤酒是暴利行业,售价20元的精酿成本仅3元。对于身处蓝海市场的精酿啤酒而言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根据中国工商登记部门统计数据,2018年底我国精酿啤酒企业数量近2000家,到了2021年,这一数字已增长至近5000家。

啤酒营销专家方刚指出,精酿啤酒的成本并不能只看制造成本,而要结合更多的因素去考虑,并不会如视频所说那样低。如今精酿啤酒行业前景广阔,但也存在很多需要迈过去的坎。

暴利隐现

快节奏时代,短视频在年轻人之间迅速火热起来。十几秒的视频采用一问一答形式,称20元的精酿啤酒成本其实不到3元。视频引起热议,许多网友也纷纷展开讨论。

对于精酿啤酒是否暴利,消费者则有不同的看法。有网友称,“作为酒厂负责人,很负责地告诉你一声,你那不是精酿,是水”。还有网友称并不能找到博主所说成本很低的精酿啤酒。也有网友机智地提问,成本包含什么。

方刚指出,单纯从原料成本看3元是存在的。但不论成本高低、盈利多少,规模大小对精酿啤酒起着决定性作用。

有网友给出一组数据,自己在家酿造一批IPA(印度淡色艾尔啤酒),人工按25元每小时计算,一桶酒从发酵到可以喝在4周时间左右,酿造过程需要人工7小时,175元;材料:麦芽5.5kg,82.5元;西楚酒花250g,150元;酵母,35元;水电煤气,30元,总计472.5元,成本将近500元。得到差不多20升酒,按330毫升罐装可以得到约60瓶酒,算上罐装材料和操作的成本,一罐IPA就要10-12元的成本。以上费用尚且未加上渠道推广、营销、罐体设计、运输等杂费。

但是以上是在非批量生产的情境下,如果是批量生产,原料费等成本就会进一步降低,精酿啤酒生产商的生产成本在10元左右。如今市场上精酿啤酒的价格在30-100元左右,以数据为基础再算上企业规模效应,精酿啤酒的利润率在60%-70%左右。

然而,精酿啤酒从业人员对于视频中指的暴利情况并不认同。京A负责人对视频作出回应,成本并不会这么低,在精酿啤酒销售过程的多个环节都会涉及到成本的增加。丰台区一家精酿酒馆老板魏佳也称视频夸张。魏佳指出,保证高品质的前提下,精酿啤酒的成本不会那么低。

集体抢滩

虽然利润并没有视频说得夸张,但近几年精酿啤酒却在啤酒行业掀起波浪。随着进一步的消费升级,啤酒行业进入新周期,产品结构不断优化,中高档需求增长。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3-2020年,我国啤酒产量呈下降趋势。2020年,我国啤酒产量完成3411.1万千升,同比下降7.0%。2021年1-6月,中国规模以上啤酒企业累计产量1889.1万千升,同比增长10.3%。2021年6月,中国规模以上啤酒企业产量390.4万千升,同比下降14.2%。这一数据并非行业在倒退,而是在为了进步而做努力。

降产能的同时,啤酒企业也在纷纷进行产业升级。而对于啤酒行业而言,产业升级就是啤酒的高端化,而精酿啤酒正是啤酒高端化的代名词之一。近期,各大啤酒企业也纷纷开启高端模式,推出各式精酿啤酒、开业各式小酒馆儿。

图片来源:天眼查截图

啤酒行业正在发生巨变,精酿啤酒企业相关数据也不容小觑,天眼查数据显示,2019年,国内精酿啤酒相关企业新增了1073家,2020年新增了1122家,截至今年6月底,2021年国内新增了近600家精酿啤酒相关企业。

方刚就此指出,精酿啤酒如今还算是一个新兴的行业,也是最近十年来才陆续释放声音的一个行业。它的未来很广阔,但是道路也会很曲折。这中间有很多坎要去迈,酿造、技术、营销、团队、资金……

参差不齐

走在各大商超、便利店、酒馆等可以买到啤酒的场所,消费者不难发现,精酿有很多种:罐装的、瓶装的、袋装的;常温的、新鲜的;大企业的、小酒企的……除此之外,精酿的价格区间也非常之大。

精酿,既不是市场用语,也不是技术用语,如今没有一个明确的规范来认可精酿这个词语,所以许多啤酒都可以称之为精酿。而这一点就给这个行业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这既是一个特点,也是精酿的痛点。因此,消费者也会由于市场用语与技术用语的不匹配而或多或少受到影响,方刚补充说道。

没有明确的市场规范也导致了市面上多种多样精酿啤酒的诞生。消费者在其中也无法分辨到底哪种是真正的“精酿”。虽然如今精酿的百花齐放式发展给精酿行业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但这也在促进着精酿啤酒产业的前进。

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经说过,螺旋形上升的基本特点和特征是前进性、曲折性、周期性。事物发展总的方向和趋势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前进运动。而精酿啤酒也正处于其中,啤酒行业也是如此。

业内人士指出,部分国产啤酒的市场份额会被精酿啤酒取代,这是必然的。以啤酒消费成熟的美国为例,精酿啤酒的市场份额已占到了20%以上,这一数字在中国市场上目前仅为3%-5%,未来发展空间很大。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