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一家石油勘探开发处的一线技术人员,针对解释组每天信息录取时间过长的问题,自发创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二维码信息卡制作软件和基于Web网页端全流程工序管理系统软件,减少全流程激发信息整合时间,将原来需要17小时整理时间缩短到5个小时。该系统的应用,还实现了野外地质资料采集激发环节的流程化、标准化、信息化、数字化、有形化管理。
观察:在推进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企业如何不断产生易于推广的创新成果?这是一个难题,也是上述这家企业的一个亮点。相关报道用“这里的基层创新硕果累累”来评价这家企业。究其原因,在于员工的“自发创新”,即企业倡导的“让创新思想深入到生产经营中”,提出的“创新的动力源泉在于以人为本,要尊重和发挥基层干部员工的首创精神、担当精神和奉献精神”已经见到成效。
尊重基层员工的首创精神,让员工在创造中获得尊重、有更多成就感获得感。实践表明,激发每一个人的内生动力、创新活力,对一线员工而言,这份信任是他们需要的“以人为本”。
尊重和信任之下,当然需要相关配套的制度。从这家企业的做法中人们看到,这里有“基层职工优秀创新成果汇编”,让每项成果的创造者露脸、体面;有创新创效成果市场推广机制,2021年6项基层创新成果的市场开发突破十亿元,让创造者得到实惠;不断加强顶层设计,加强创新工作室建设,优化创新环境。或许创新路径有千万条,但良好的创新文化、浓厚的创新氛围,才是成果层出不穷的土壤。
案例:雅康高速公路途中的二郎山,是横亘在成都平原进入青藏高原的天然屏障。当年在修筑川藏公路时,二郎山隧道虽被打通,但冰雪、暴雨、浓雾、泥石流、滑坡不断,极易发生交通事故。为解决这个问题,雅康高速建设者经过十个月的勘探评估,把隧道海拔从2200米降到1500米,建设了一条全新的二郎山隧道。隧道建在冰冻线以下,基本解决了各种道路险情。
观察:能做出这样的决策、办成这样的事,当然离不开气象技术的支撑。而“十个月的勘探评估”,也让人们看到了工程各方反复论证、反复考量的匠心。
当下,许多重大工程、重大决策,都需要相关技术精准提供服务、支撑。这得益于近年来我国各领域相关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同时也给技术人员提出了巨大挑战,使他们须臾不可掉以轻心,甚至在提供方案时如履薄冰。在港珠澳大桥施工中,隧道合龙的施工要求苛刻异常:误差范围仅允许在1.5厘米以内,这就需要气象部门提供一个绝对合适的“气象窗口”。然而,降水、气温、大风等因素左右着洋流状况,风力大小也直接关乎海上施工平台的稳定性。在此情况下,谁敢说气象设备就是万能?每每签发这样的精准预报,除了技术装备,还必须得靠技术人员的匠心,靠他们长期沉下心来悟出的“心得”。
高温会导致口红“冒汗”、面膜涨袋、气垫粉饼漏液;低温则会让红酒、橄榄油等口感变差、玻璃瓶冻裂。中欧班列上货物的状况,曾经让义乌的老板们揪心。现在,他们已经放下了这个包袱:“物流气象黑匣子”上了专列,它能实时感知集装箱内外温度、湿度、气压等,为中欧班列全程护航——除了提供“气象窗口”式的精准服务,当下,许多技术部门主动发挥特长、贴近群众,在匠心之上,又加上了“暖心”。由此,使技术的应用更加踏实、更接地气。(兰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