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科学公开课为每一个“为什么”插上翅膀

来源:工人日报 发布:2022-02-08 10:14:15

动员多方力量,开拓更精彩、更优质的教育渠道及方式,传递知识、分享思想、启迪智慧、点燃更多孩子心中的小火苗……互联网技术为优质智识资源的高效传播提供了良机,使个体学变得更自由、自主,让知识获取变得更有趣、更便捷。

被彩色网状条纹覆盖的黑白照片,为什么看上去会是彩色照片?一列驶向山洞的地铁动图,为什么在意念之下会向相反方向行驶?2月5日晚,由中科院在寒假期间推出的《科学公开课》系列课程第5期——“果蝇与脑科学:小脑袋大智慧(上)”与公众见面,课堂上,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的老师从身边有趣的脑科学现象出发,向学生们讲解什么是认知科学,介绍这一领域的重要课题。

自1月25日起中科院《科学公开课》在全网首推以来,不少家长和学生被这一课程“圈粉”,在各大播放台视频下的留言里,除了点赞和期待,还出现不少关于课程讲解内容的讨论。这档由中科院从学科外教育入手、以满足学生科普需求为目的、为中小学生重点打造的一档品牌科普节目,也成功“俘获”了一众成年人。

节目的出圈,离不开科研院所专业人士的良苦用心以及多家网络台的鼎力支持。而节目的创新意义以及受欢迎的密码,值得深入探讨。

首先,节目针对孩子们的好奇心,为每一个“为什么”插上翅膀。在节目中,中科院的科学家将化身科学老师,以中小学生能理解、愿意听的方式,深入浅出地普及基础及前沿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培养青少年的科学好奇心。正如一位授课科学家所说,“要做前人没做过的事,首先要敢想前人没想过的东西”。

其次,节目没有大纲,亦无考点,而是以趣味科学知识和前沿科学热点为切入点,对学校教学体系形成有益补充。其中的前沿科技成果和鲜活案例,在提升了课程本身吸引力的同时,也给中小学科学教师提供了更多的教学素材。从这个角度看,它其实也在间接服务与科学教育相关的校内课程。

其三,节目是顶尖科学资源下沉到青少年群体的有益探索。授课科学家来自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与空间科学等多个领域,如今,他们将科学研究“做出来”的同时还“讲出来”的实践,让人们看到在科普领域,庞大的科学智库可以发挥更强大的作用,也能够产生更大的辐射力、影响力,有力推动科普覆盖更广泛的人群。

如此喜闻乐见的课程,做一期容易,一直做下去难。欣慰的是,今年的寒假只是一个起点,主办方“每年制作不少于50期网络课程、每期邀请一位专家,注意结合社会热点话题讲述,并向青少年公开征集课程选题及问题”的品牌建设计划,令人充满期待。

置于更大的“双减”背景之下,孩子们的成长成才,需要类似校内校外资源的联合推动,需要更多社会力量的参与和贡献。眼下,不少地方已经做出一些探索和尝试,比如由退役运动员来弥补校园体育教师的不足,为校园体育教育注入更多活力;一线消防官兵深入校园现场演示,手把手教学,帮助学生高效掌握消防知识和技能,等等。

年来,类似的科普创新正在向我们走来。从短视频里的科学达人,到站到讲台上的院士专家,再到空间站里授课的航天员,他们各自在科普工作中发出独特的光和热。时下,孩子们在认识世界、探索世界的过程中,格外需要这样的燃灯者、引路人。而担当这一角色的,应该包括更多正在进行生动思考和实践的多领域专业人士。

动员多方力量,开拓更精彩、更优质的教育渠道及方式,传递知识、分享思想、启迪智慧、点燃更多孩子心中的小火苗……互联网技术为优质智识资源的高效传播提供了良机,使个体学变得更自由、自主,让知识获取变得更有趣、更便捷。期待在技术手段的加持下,类似节目的形式更丰富、功能更完善,让受众“听他们的课,我恨不能举手发言,冲进课堂和老师对话”的冲动有所安放,让知识分享进一步摆脱地域时空限制,走进更多人的日常。(本报评论员 韩韫超)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