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12日,是第十五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也是“5·12”汶川地震15周年。值得欣慰的是,15年后的今天,中国已经拥有了国际领先的地震预警技术,可以在地震发生时,提前发出预警,提醒人员及时疏散避险。现在,这项来自四川成都的地震预警技术,将服务于更多位于地震断裂带的乡村学校,守护老师和孩子们的安全。
5月10日,由四川省红十字基金会、四川省川商总会联合发起,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技术支持、红星新闻独家媒体支持的全国乡村学校“大喇叭”生命守护工程公益活动(下称:“大喇叭工程”)在成都启动。
守护生命
【资料图】
“大喇叭工程”在蓉启动
我国的地震预警技术由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震预警技术研究成都中心)率先研究突破,目前已广泛服务于学校、工厂、办公园区、重要基础设施、重大工程等。从2011年至今,累计成功预警76次破坏性地震。
“通过公益的力量推动地震预警的应用,服务乡村振兴,保障学校师生的生命安全十分重要,且势在必行。”在四川省红十字基金会党支部书记、秘书长陈燕看来,地震预警比灾后救援更有意义,在灾害来临前让风险前置,并作出积极干预,可以将损害降到最低。而用科技和地震赛跑,守护生命,陪伴成长,是符合时代大潮的创新性做法,对于改善易受损人群的生活状况意义深远。
在上述背景之下,四川省红十字基金会与四川省川商总会共同发起“大喇叭工程”,发挥科技加公益的力量,联动全省红十字系统、企业、社会组织、社区及个人广泛参与,为位于地震断裂带的乡村学校捐建地震预警系统。通过地震知识科普和地震应急演练,让在校师生掌握正确的地震避险方式,提升他们的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减少自然灾害对在校师生的伤害。
力争1年内
为全国1000所乡村学校免费安装地震预警系统
事实上,前期“大喇叭工程”已在多所学校进行试点。四川省红十字基金会筹资宣传部部长陈佳曦介绍道,2022年9月5日,泸定发生6.8级地震,处于震中的泸定县八一爱民小学当时没有地震预警系统,“大喇叭工程”试点项目中已向该校捐了地震预警系统。
自泸定6.8级地震发生之后,“大喇叭工程”在小范围开始募资实施工作,在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支持下,已累计完成泸定、汶川、攀枝花等地37所学校地震预警系统的捐建,现已实现泸定县中小学地震预警全覆盖,并在近期泸定县的2·28地震中,起到了显著的预警效果——下午刚安装好地震预警系统的冷碛镇幼儿园,在晚上就收到了地震预警。
就在上周,5月6日,泸定县全部29所中小学校举行了大规模地震预警联合演练,17000余名师生在接到预警后紧急疏散,在破坏性“地震波”到达前所有师生按照应急预案转移到安全地带,演练使用的地震预警系统正是由“大喇叭工程”捐建。此次地震预警演练全真模拟了“5·12”汶川地震发生时的场景,在地震预警“大喇叭”响起的那一刻,老师和学生快速反应并有序撤离到操场,彰显了良好的地震应急素养,为校园地震应急树立了榜样。
记者了解到,通过广泛发动爱心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大喇叭工程”力争在1年内为全国1000所位于地震断裂带及周边的乡村学校免费安装地震预警系统,在发生破坏性地震时发出地震预警信息,引导师生合理有序避险,最大程度减少因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当然,我希望这个大喇叭永远不会响起。而当它响起的时候,是可以发挥出最大作用的时候。” 陈燕说。
不只是公益
还是国民素质、川商精神的体现
启动仪式现场,不少参会企业家都表达了积极参与的强烈意愿。“一得知消息,我们就积极报名,希望参与其中。”成都精准混凝土有限公司综管总监张丽霞提到,“5·12”汶川地震发生之时恰逢公司成立不久。彼时,公司便向灾区捐赠了混凝土材料,支持灾后重建。而15年后的今天,同样是公益项目,在她看来,地震预警比事后救援更为重要,意义也更为深远。
在四川省川商总会党委副书记、执行秘书长唐俊眼中,“大喇叭工程”也不仅仅是一个公益项目,还是四川企业家向社会彰显川商内涵精神的外在表现。他将这份精神概括为“商行大道、扎起雄起”八个字。
他透露,下一步,川商总会将发动全国其他地区的商会会长及海外川商,以“大喇叭工程”为切口,参与关心家乡的慈善公益事业。同时,还将把“大喇叭工程”作为“未来之星领航计划”的核心组成部分,引导更多年轻企业家积极投身公益事业,彰显青年企业家担当。除了发动川商,川商总会也希望发动全国的民营企业共同参与,让“大喇叭工程”从四川走向全国,服务于更多地质灾害频发地区的乡村学校。
“这是一个和时间赛跑的项目。”陈燕告诉记者,以“大喇叭工程”为载体,接下来,四川省红十字基金会也将梳理公益项目清单,持续推出更多公益项目,营造“人人公益、处处公益、随手公益”的城市氛围。
文/彭祥萍
编辑/倪家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