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拍卖:艺术品拍卖市场的重启时刻——甘学军访谈录|环球快播报

来源:古籍 发布:2023-05-28 17:58:27
理念重启 引领时代的审美判断 牧 野: 随着疫情结束经济复苏,艺术品拍卖市场出现了不少积极信号,比如今年 2 月举办的保利 2022 秋拍和 3 月开启的苏富比 2023 春拍,都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您怎么看目前的艺术品拍卖市场?

甘学军:我们总说文化艺术在人类活动中满足了人们更高层次的需求,理论上它是达到基本生活条件之后的形而上的追求,但这在艺术品拍卖领域却是一个悖论。因为大众在欣赏艺术、讨论艺术的参与度上是没有门槛的,一件艺术品就算拍到上亿元,我们照样可以去展厅观赏它、从书本里研究它、通过公共讨论关怀它。所以艺术品拍卖从经济的角度是一个小众领域,但同时在大众文化的建设与传播层面承担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牧 野: 或许正是这种“无门槛”导致艺术品拍卖市场在过往的发展中经常出现过热或过冷的极端情况,您如何看待这种行业现象?

甘学军:身处拍卖行业三十余年,我自认为是一个参与者、见证者,但有时候也需要跳出来做一个观察者。比如 2005 年前后,艺术品拍卖进入爆发期,乃至后来的“亿元时代”,当时我就说这种火爆可惊可喜,但是阶段性的,它不可能是常态。后来市场热度回落进入低迷期,我认为它反而是一种回归。因为艺术欣赏可以是大众的、无门槛的,但艺术品拍卖作为一种竞价交易方式必然是小众的、专业的、理性的,通过公平的市场、公开的价格实现艺术品价值的引领。我在“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 30 周年”的寄语中提到“重启”这一概念,其中非常重要的层面就是“理念的重启”。


(相关资料图)

牧 野: 这一点与《中国拍卖》杂志的主张不谋而合,我们始终认为拍卖不仅是简单的商品交易,买家每一次举牌都是一次价值确认,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精神性和文化性,也是拍卖文化富有魅力的一面。如您所说,我们需要在认知上重启,经过前期粗放发展、热度回落到如今趋于理性,我想这也是市场进一步迈向成熟的标志。

甘学军:艺术品拍卖有趣的地方在于,艺术本身是无价的,人对艺术的情感也是无价的,但拍卖中我们恰恰需要通过一次次举牌为心中的价值投票、为自己的认知投票,这是经过冷静思考之后的理性行为,是极其笃定的,感性与理性在这里相互支撑、相互超越。而艺术品价格的最终实现又成为其价值的参照,进而促进文化认知的提升。比如早先我们拍齐白石的梅花,3 平尺标价 7万块钱都没人拍,因为当时有海外藏家认为梅花谐音“霉”,寓意不好。现在想想多可笑!后来通过学界、文化界不断发掘梅花高雅淡然冰清玉洁等等传统文化的意象,才逐渐摘掉了这样的标签。所以说艺术品拍卖价格的实现与认知能力、文化影响力的提升是相辅相成的。

牧 野: 我认为这也是艺术品拍卖对于当下的意义,我们通过挖掘、解读一件文物艺术品来不断确认当代的文化认知,也是我们进行精神构建、树立和提升文化自信的过程。

甘学军:艺术品拍卖不仅仅是物权的转移,物权只是一个表征,真正卖的是一个时代的审美判断。一件艺术品无论最终被藏家收藏、被博物馆收藏,还是通过不同媒介被分享出来,客观上都形成了对艺术的保护和传承,同时也拉动了整个社会对文化的关注与理解。

再创经典 发掘当代艺术板块

牧 野: 说到艺术品拍卖市场对于当今时代的影响,当代艺术品拍卖应该是一个很重要的板块,但在市场占比和大众关注度上影响力并不大,您怎么看待这一现象?

甘学军:在国内拍卖市场中当代艺术一直是有待挖掘的板块,这是我提出的另一点——结构重启,我始终认为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真正走向成熟的标志,就是当代艺术品板块达到一定规模和影响力。随着市场迅猛发展,中国传统艺术品的资源、增量空间变得非常有限,甚至经常出现千百人抢一件藏品的现象。所以我们不能总在传统里找来找去,而应关注当代艺术家的艺术创作和美学实践,关注他们对当今时代的解读。

牧 野: 我们做传统艺术品市场很重要的一个目的就是为了加持当下的生活。当代艺术创作对时下的大众而言应该是最具参与感、最没有门槛的。但恰恰是当代艺术总给人一种疏离感,很多人表示看不懂。您作为当代艺术板块重要的推动者,如何理解拍卖行业与当代艺术品市场的关系?

甘学军:有些朋友和我聊天时也经常提到看不懂当代艺术,对此我有一个“谬论”,看不懂当代艺术是因为对传统艺术的鉴赏能力有限。当代艺术本质上是复古,是对人们永恒的精神价值用全新的形式进行艺术呈现,所以不能用传统艺术的审美去对标当代艺术。因为传统山水画、瓷杂器物等艺术品早已达到艺术顶峰了,我认为经典是无法超越的,经典就是一种永恒的时尚。当代人只能用当代人的艺术语言去诠释我们对当下世界的认知,再创经典。而拍卖是通过对一件艺术品公开竞价的方式确认其市场价值的最直接途径,整个过程又会促进新的艺术趋势与潮流的发生。

牧 野: 拍卖不仅可以推动艺术潮流,很多时候甚至可以创造潮流。2009 年我到一个苏富比任职的朋友那里去,当时苏富比在大陆没有设立机构,她的小办公室里几乎网罗了中国当代水墨的大部分好作品,而且投入成本非常低。到了 2013 年左右,苏富比在纽约推出“中国新水墨”的板块,从此国际上就出现了新水墨这个概念。这也就是我们方才所说,拍卖在文化推广、文化生成方面的影响力。

甘学军:所以我认为,在行业发展 30 周年的节点上谈“重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把当代艺术品在拍卖场上的占比提上来。多年前我参与接待欧洲的考察团,对方学者问中国当代艺术品在拍卖场上份额占多少,我们粗略估计大概占到 10%,但他说在他们那里当代艺术品可以占 60% 以上。虽然我们有浩如烟海的传统艺术品,这是我们的特色也是我们的骄傲,但同时我想我们更应该去发现当代中国艺术家在做什么,现在的中国审美、中国文化是什么样子。所以我认为,对当代艺术的关注既是行业发展的需求也是社会观念上的需求,从经济学角度、市场学角度讲也是必须要关注的,因为当代艺术板块是资源最多且可以不断重生、演变的,也是更具意义的。

人才罗织 做文化的推动者

牧 野: 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发展到一定阶段,无论是鉴定专家还是拍卖员,本质上要建立专业自信和提升文化认知,由此大家才能在一个互信互利的关系中进行合作。您之前也提到在人才罗织与价值取向上重启,能详细讲讲吗?

甘学军:规范化、专业化、自律守信是拍卖从业者永远的课题。作为从业者首先要专业过硬,一件东西真就是真假就是假,看不出来就是看不出来,这是基本的职业操守,我们要用最诚信的方式对待客户。我经常和年轻员工讲,我们在做的事情是 90% 以上的人不懂的事,在这个行业工作两年就有人喊你“老师”了,获得这个称号就是得到一份尊重,这个尊重是对你从事行业的尊重,也是对你自身知识的尊重,所以一定要珍惜这份尊重。另一方面,艺术品拍卖是一个非常综合的工作,它是学术展示的平台,也是价格展示的平台和商业交易的平台,所以它对从业人员要求是非常高的,我们有责任去发掘优秀的艺术家,去确认艺术品的价值,进而对文化的发展形成自己小小的助推力。因此我认为拍卖从业人员要高看自己一点,我们不仅是一笔交易的撮合者,而客观意义上又是文化的引领者和传播者。

注:原文刊登于《中国拍卖》2023.03(总第200期)

关键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