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京津冀特大暴雨 中国农业大学完成首个蓄滞洪区监测报告

来源:新京报 发布:2023-08-03 21:43:05


(相关资料图)

新京报讯(记者曹晶瑞)连日来,京津冀地区经历了持续强降雨,为了保障京津冀地区防洪安全,河北省陆续启用7处蓄滞洪区。8月3日,记者了解到,为了掌握蓄滞洪区情况,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农业农村部农业灾害遥感重点实验室师生,在第一时间开展基于国产高分三号雷达卫星影像的蓄滞洪区监测工作,生产了国内首个针对2023年京津冀特大暴雨启用的蓄滞洪区空间分布图和农田淹没遥感监测分析报告。

已启用的7个蓄滞洪区空间分布及启用时间图。受访者供图

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李保国介绍,自7月30日开始,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农业农村部农业灾害遥感重点实验室迅速成立了由教师和研究生14名成员组成的科技攻关小组,梳理针对京津冀特大暴雨灾害的关键环节,根据此次降雨过程特点和蓄滞洪区陆续启动的情况,对国产高分三号雷达卫星影像数据下载、影像预处理、洪涝灾害前后的水体提取与变化监测分析等环节进行了部署和深入分析。

农业农村部农业灾害遥感重点实验室主任黄健熙教授介绍,团队利用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提供的7月29日至8月1日的国产高分三号雷达影像数据,提取蓄滞洪区农田淹没情况。高分三号卫星是我国具有自主产权的、首颗分辨率达到1米的C频段多极化合成孔径雷达(SAR)卫星,穿透力强、不受云雨影响,可以全天时、全天候成像;高分三号卫星有12种工作模式,是世界上工作模式最多的合成孔径雷达卫星,且能够对特定目标进行连续拍摄成像,自7月29日强降雨开始高分三号卫星每天都对京津冀地区扫描成像。下一步团队将会在农田淹没监测的基础上,进一步对不同农作物(玉米、果树等经济作物)进行灾害损失遥感监测,为农业保险理赔、农作物损失核查提供基础数据。

实验室副主任苏伟教授介绍,目前,该实验室通过叠加分析基于雷达影像数据提取的灾前与灾后水体,并重点分析7个蓄滞洪区内的农田淹没面积与受灾程度,且在第一时间完成了国内首个针对2023年京津冀特大暴雨启用的蓄滞洪区监测报告。该报告目前已提交到相关国家部委,为抗洪抢险和防灾减灾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和决策参考。“蓄滞洪区的监测结果表明,利用国产高分三号雷达影像能够很好的监测大陆泽、宁晋泊蓄滞洪区内自然漫溢情况;小清河分洪区内上游洪水经过拒马河、大石河、小清河,从三个方向汇聚于涿州,对保障京津冀地区防洪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团队成员在实验室里分析数据。受访者供图

记者了解到,中国农业大学农业农村部农业灾害遥感重点实验室是我国目前唯一一个以农业灾害遥感为主要研究方向的省部级重点实验室。近日,该团队成员将赴京津冀重灾区进行灾害损失核查和蓄滞洪区农业损失核查。

杨建宇副院长协调监测分析所需数据,并就农田受灾面积统计与报告形成进行了部署。该实验室李雪草教授、曾也鲁教授、苗双喜副教授等均参与了此次报告生产。

编辑 唐峥

校对 李立军

关键词:
相关新闻